碗托原本是山西省流傳千年的傳統(tǒng)小吃,是三晉名小吃之一。對于內(nèi)蒙古的鄂爾多斯人而言,也是不可忘懷的味道。那可愛的白色蕎面,被嫻熟的刀法切成迷人的菱形小塊,澆上動人心弦的醋蒜湯湯……曾令無數(shù)的鄂爾多斯娃娃們魂牽夢縈。
而要吃到最正宗的碗托還是要去鄂爾多斯市的準格爾旗,與涼粉、粉皮、擦粉一齊構成當?shù)氐摹八拇竺恕保渲杏忠酝胪袨樽睢?/p>
碗托也稱作碗團、碗脫、碗坨。一說將洗好的蕎面放在圓圓的碗里蒸熟后,外形呈團狀,故稱碗團,象征著團團圓圓。另一說將洗好的蕎面放在碗里蒸熟后脫出,故稱碗脫,而脫出后的蕎面外形呈坨狀,故又稱碗坨。在準格爾旗漢語方言中,“團”“脫”“坨”“托”,讀音相似,后來也就有了碗托這種稱呼。
準格爾旗碗托歷史悠久,文化獨特。據(jù)清同治版《河曲縣志》記載:自康熙三十六年后,山西、陜西等地大量人口通過“走西口”遷入內(nèi)蒙古鄂爾多斯、包頭等地,進行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和商業(yè)貿(mào)易活動,對當時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、文化交流、民族融合產(chǎn)生了重要的影響。準格爾旗東南、南部與山西省的偏關縣、河曲縣以黃河為界,西南與陜西省的府谷縣隔長城接壤,是“走西口”的重要通道和目的地。因此,準格爾旗的漢族人十有八九都是山西、陜西的移民。隨之而來,流行在山西、陜西的漢族傳統(tǒng)面食——碗托,也通過“走西口”成為準格爾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美食,并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做法和風味。
準格爾旗碗托以蕎面為食材,制作講究。
先是和面,在蕎面內(nèi)加入適量的食鹽、姜粉,用涼水和成硬面團,然后稍加冷水,不斷用力揉搓,直到面團光亮、利手。
接著是洗面,以些許冷水不斷揉搓,使面團逐步稀釋成為濃稠的面糊,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時加水連續(xù)攪動,直到面糊能掛住勺碗為宜。洗面是碗托制作最重要的一道工序,兌多少水,洗幾遍,全靠經(jīng)驗。
然后將洗好的面糊入碗上鍋,碗多為細瓷、淺底、寬邊的小碗。面糊入碗前,先要將碗放置鍋內(nèi)蒸熱,用濕布擦去碗內(nèi)水汽后,才能將面糊舀入碗內(nèi)。每碗只盛八成,蓋住鍋蓋后以武火蒸約二十分鐘即熟。趁熱取碗出鍋,用雙筷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,將蒸熟了的面糊攤貼至碗口邊緣,使之在碗口內(nèi)呈凹形狀,再置于涼處晾涼后,一道晶瑩光亮、粉白微青的碗托就制作成功了。
準格爾碗托質(zhì)地細膩,柔軟筋滑,清香利口,有健脾胃、清燥熱等食用功效。吃時,可直接用薄片小刀在碗內(nèi)把碗托一道道劃開,然后澆上用醋、蒜泥、芝麻、辣椒末等調(diào)料配制的湯料,也可根據(jù)個人口味加入香菜、蔥花等。當?shù)厝诉€會將熱豆腐、驢肉、麻花、炒米等與碗托混著吃,別有一番風味。
如今,碗托不僅僅是鄂爾多斯的街頭小吃,它被端上了星級酒店的飯桌,從“下里巴人”變成“陽春白雪”,以“地方風味小吃”的形式被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甚至外國友人所追捧。
鄂爾多斯也不辜負游客們的期盼,無論規(guī)模大小,基本每家餐館都會有這道美食,隨便走到哪家落座,不用開口,服務員自然就會向你推薦。凡是來到鄂爾多斯的朋友們,一定不能錯過這道美食!鄂爾多斯正宗的熱碗托,一碗足以讓你陶醉!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是否“確認”跳轉到登錄頁?